我校创办于1926年10月,1996年被确认为江苏省重点高级中学,1997年8月成为泰州市教育局直管学校,2001年4月,学校被评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2003年11月转评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2004年1月学校党总支升格为党委,2005年1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江苏省口岸中学”,2005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2007年12月学校升格为副处级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176亩,校舍建筑面积60914. m2,生均校舍建筑面积27.7m2;学校现有绿化面积34711.1m2,绿化率达37.24%,生均绿化面积15.8m2;建有主、辅教学楼4幢,设标准教室68个,每个教室都配有空调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现有高中教学班45个,在籍学生2201人,其中内地新疆高中班9个,学生359人(含有13个少数民族);拥有图书馆、科技楼、多媒体电教室、演播厅、校园网、球类活动中心、校内学生宿舍楼2幢、400米标准田径场、可容1500人就餐的学生餐厅和日常开放的学生浴室等设施,能满足教育、教学及生活的需要。
  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攀升,业绩突出,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等90多项省、市级以上表彰。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1111
 
1111
 
 
   您现在的位置:学校首页 >> 党员天地 >> 学习园地 >> 浏览详细内容
  • 详细内容
  • kazx.com.cn
舆论引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发布时间: 2017/1/6 10:26:00 被阅览数: 16122 次 来源:江苏省口岸中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认知、认同,是发挥其引领社会思潮作用的前提,而在当代信息化时代条件下,舆论引导对于实现认同具有重要意义。舆论引导策略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包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坚持舆论引导的情感共鸣策略。共鸣策略强调的是将媒体的话语与受众所关切的价值联系起来,引起受众的共鸣,从而使受众获得更大程度的满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融入与渗透是以民众产生情感共鸣为逻辑起点的,这在价值多元化的文化生态条件下尤其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融入在本质上体现为充分的社会认同,一种思想价值体系实现社会认同的过程必然要经历多样化价值观的争鸣与碰撞,而在多元价值观的交流与碰撞中,只有找到价值判断的“最大公约数”,才可能产生情感共鸣的效果。情感共鸣的产生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感性层面获得了初步接纳与认可,这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心理深层的理性认同奠定了良好基础。
情感共鸣是一种感性体验,是日常生活实践的升华与结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理论的体系建构,如果要产生情感共鸣,就必须从理性的“宏大叙事”转化为感性的“生活叙事”,积极融入社会的日常生活实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对接,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价值理念和基本规范。为此,一方面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日常生活化,让普通民众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到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生根的土壤,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模范践行者的榜样力量和价值示范作用不断强化民众的这种感受;另一方面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话语表达方式。要擅长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话语,贴近普通民众的内心与情感,使之易于接受。
网络时代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共鸣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网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以及展示实践领域的进展提供了便捷通道,从而有利于情感共鸣的产生。另一方面,社会心态的非理性以及负面网络舆论的存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世界实现情感共鸣上还面临诸多挑战。因此,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中要积极融入网络,在唱响主旋律的同时直面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坦诚的姿态和包容的精神进行平等对话,在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中善于解疑释惑、以理服人,以此获得社会理解和民众的情感共鸣,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创造社会心理条件。
其次,坚持舆论引导的分类推进策略。分类推进的舆论引导策略强调的是根据不同类型的舆论引导对象采取富有针对性的舆论引导办法,以实现最佳舆论引导效果和价值观塑造的目标。在当前我国社会领域利益分化、阶层多元以及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的背景下,坚持分类推进的舆论引导策略,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融入与渗透是极其重要的。这表现在:
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所形成的多样化的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诉求,千差万别的价值诉求会外化成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并在社会思想领域产生影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就应坚持分类推进的舆论引导策略,针对不同社会思潮采取富有针对性的方法才有可能取得实效。对于有些社会思潮需要采取批驳的办法引导舆论,需要深刻剖析其理论本质,阐明其制度实践的后果与危害,通过学术批驳和舆论斗争以正视听,扭转舆论错向。对于一些带有一定的理论迷惑性或者部分合理性的社会思潮,则需要更为细致的条分缕析,需要做好学术鉴别与学理剖析的工作。为此就需要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导社会思潮提供充分的学理支撑。
网络时代条件下,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与分众化趋势越发明显,一方面,信息传播的碎片化意味着网络世界的众声喧嚣、泥沙俱下,各种偏激的、情绪化的非理性观点、主张塑造着当下的网络舆论生态,并对现实社会的舆论形成与走向产生影响。在负面舆论和非理性社会心态的综合发酵下,一些人很容易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不满上升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排斥,从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融入失去必要的社会心理依托。因此,在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传播面前,舆论引导在策略上必须深入解剖负面舆论的内容结构,理清其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变碎片化为条理化,根据不同类型的负面舆论采取相应对策,才可能取得实效。另一方面,信息传播的分众化意味着人们对于网络信息的选择性增强,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知识基础和价值观以及不同的个人经历与兴趣,会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有意义的信息。在此背景下,舆论引导就要照顾到不同人群的信息偏好,适应信息传播分众化的现实。因此,实现有效的舆论引导就必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话语表达形式,创造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载体,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最后,坚持舆论引导的综合治理策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内在合理性及其核心价值指向,舆论引导就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使之成为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纽带。在此意义上,舆论引导在形式上所实现的是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认同,而实质上则是实现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认同和道路认同。理论的生命力根本在于其制度实践能力,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赖与认同就来自于对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制度优越性和道路必然性的观察与体会。就此而言,舆论引导并非只是单纯的理论宣教过程,而是伴随着制度、道路实践的能动诠释。此外,作为一种塑造价值认同的实践过程,舆论引导还涉及到社会心态与价值心理等诸多社会文化环境要素。因此,舆论引导目标的彻底实现,就需要坚持一种综合治理策略,这具体表现在: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中奠定舆论引导的制度实践基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去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累积的制度性弊病,必然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行进中更充分地展示其优越性与生命力。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还面临着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如何通过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如何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中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如何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等等。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在制度建构及其运行层面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从而制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层面展示其优越性与吸引力。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已经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改革以及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会趋于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会逐渐实现现代化,法治中国也将日益进步。在此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会因其有效的制度行动能力而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从而为舆论引导奠定良好基础。
培育理性社会心态,优化舆论引导的社会文化环境。舆论引导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并受到特定文化环境的制约与影响。社会心态是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因素,反映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心理倾向,它又能动地对社会文化环境施加有力的影响。积极理性的社会心态有利于舆论引导的顺利进行,消极非理性的社会心态则会弱化甚至消解舆论引导的积极效果。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人们的社会心态也经历着复杂的调整,面对市场环境下竞争的激烈、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非理性的社会心态开始出现,偏激、负面和情绪化是其主要特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非理性的社会心态借助便捷的传播渠道呈现出扩大与蔓延之势,这对于舆论引导来说构成了挑战。因此,要通过有效的实践作为、制度行动等来回应社会关切、满足民众的利益诉求,以此不断增强价值信任,培育理性社会心态,优化舆论引导的社会文化环境。
(作者单位: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7 江苏省口岸中学
地址: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口岸镇港口东路26号 邮编:225321
备案号:苏ICP备05043628号-1